開發區如何創新提升,成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?國務院5月出臺的相關意見提出,賦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大改革自主權,包括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優化機構職能等。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鎮江新區兩年前在全省率先啟動集成改革。記者近日從鎮江新區了解到,不斷優化完善的集成改革,使當地審批服務更優,集成指揮更靈。
在鎮江新區,今年已有勃肯特(鎮江)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,僅用5個小時,即完成從領取營業執照到社保登記的企業開辦流程。這個速度,遠超我省“3550”改革中“企業開辦不超過3個工作日”的要求,也讓來自深圳等營商環境先進地區的投資者連連稱贊。
2017年2月,鎮江新區成立行政審批局,開始“一枚印章管審批”。當年6月,省政府公布《國家級開發區全鏈審批賦權清單》,依照法定程序賦予國家級開發區220項設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。根據實際情況,鎮江新區承接162項,在開發區內實現“一層全鏈審批”,讓企業群眾園內事園內辦。鎮江新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吳江介紹,這些權限月均辦件1200,辦件量在全省開發區中處于較高水平。
對標全省“3550”改革,鎮江新區自加壓力,去年實現“2332”改革目標,今年又通過將多家商業銀行引入政務服務大廳、擴大“容缺預審”制度的應用范圍、增加自助服務終端、設置綜合窗口等措施,持續優化審批服務。
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駛上“快車道”之后,鎮江新區2017年7月成立集成管理指揮中心,劃分網格,建立指揮平臺,通過覆蓋全區域的“管理互聯網”,在社會治理、公共服務上發力。當年10月,全省開發區“放管服”集成改革在鎮江新區召開,介紹其集成改革方面的探索。
此后,集成改革成為鎮江新區全力打造的一張新名片。鎮江市委常委、新區黨工委書記秦海濤表示:“新區之新,關鍵在體制機制之新,集成改革是提升開發區營商環境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,必須得到最有力的保障。”
為提高處置效率,鎮江新區將起初的三級網格壓縮為兩級;培訓處于“神經末梢”的網格員,編制共性和個性的《基層網格任務清單》,讓網格員明確自己的職責。
公安、環保等10個部門的23個業務平臺、2000多個視頻監控以及8.6萬個公共設施、交通設施等,先后被整合到集成管理指揮平臺。打破職能部門、板塊的數據壁壘后,社會治理、安全環保、城市管理、項目服務、民生訴求等方方面面的事務,都能在集成管理指揮中心調度。
此外,該中心建立工單處置專職隊伍,負責快速處置網格事項;建立督查督辦專職隊伍,開展抽查、飛檢;優化考核體系,出臺《鎮江新區集成管理考核督查問責實施辦法》,更好地發揮集成優勢。鎮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馬云明表示,每旬通報集成管理工作情況、每月綜合考評并通報結果,倒逼部門、板塊各負其責,有效避免了“工單轉圈”。
江蘇東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師巧玲告訴記者,公司曾經為“看得見長江,貨卻運不到長江”而發愁。向網格員求助后,集成管理指揮中心很快組織多部門會商,幫公司打通物流瓶頸。
集成改革在全省也是一個“熱詞”。省委編辦主任俞軍表示,開發區是體制機制創新的“試驗田”,也是“放管服”改革的“主陣地”。鎮江新區的集成改革漸趨完善,為基層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生動模板。
本報記者 徐冠英